重慶大渡口網 > 大渡口新聞
您的位置: 大渡口新聞
長江厚愛大渡口

義渡口

在長江對岸遙望大渡口的時候,我總是想象她從前的樣子。渡口肯定是有的,依靠渡口繁華起來的古鎮,商賈云集,妙齡女子翩躚于市,人潮摩肩接踵。萬年江風吹打著的石梯,從街上一直向下連到江邊,江上舟楫往來,波瀾不驚。

長江從青藏高原出發,冰雪的水收云納霧,儲天地精華,匯成乳液一路滋養兩岸。過四川合江,到江津進入重慶地界,穿過大茅峽就進入大渡口。在釣魚嘴轉一個360度大彎向西,慢悠悠流到馬桑溪下游又回頭一個大灣折返向東,出大渡口。

上從大茅峽,下至義渡古鎮,長江經過大渡口流域32公里,留下了不少厚重的禮物,豐富了長江北岸這個區域物產人文。

大渡口區域自先秦以來,歷屬江州、巴縣,清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馬王鄉士紳籌資,在巴縣長江北岸馬桑溪設置義渡,時稱北渡口。古時渡口分官渡、公渡、義渡,官渡為官設,供官府專用;公渡由地方集資修建,向過渡的行人和貨物收取少量費用,維持專門的船工開銷;義渡雖由民間自發組織募捐設立,但屬于義務性質,搭船渡河不收分文。北渡口所在位置江面寬闊,流水緩慢,行船安穩,過江人眾,渡口規模為長江沿線數十里最大,時人就把北渡口叫作大渡口。后從巴縣劃分出來,單獨成立了大渡口區。

內環快速路建成,馬桑溪大橋貫通后,給一度瀕于消失的義渡古鎮帶來了新生的契機。位于馬桑溪大橋北橋頭底下修復后的義渡古鎮,上下三層,下層臨水,得閑坐在長江邊吹風,看江水起落,體悟那一個義字。在原始部落民宿燒烤,黃葛樹下圍爐煮茶,說些古今。

中層一條街店鋪林立,老屋陰涼,一溜的美食小吃,老小穿梭其間,仿佛看到義渡曾經繁華的影子。上層是通到江邊的公路,老成渝鐵路從公路上方橫過,背靠古鎮坐在安放路邊的舊車廂上,看火車時不時轟隆隆從眼前駛過。想起數十年前時常乘坐綠皮慢車,下午5點從菜園壩火車站出發,???5個小站,一夜搖晃到成都的天明,恍覺夢中。

金鰲山

我與大渡口的相識,除了最早的茄子溪中學,第一次鄉村出游就是上的金鰲山。

大渡口的濱江路是一條干凈寬敞的大道。路的兩邊清新明朗,常年鮮花盛開,兩邊彩色步道平整順暢。

沿著大濱路,從釣魚嘴半島上面經過攬江公園,再往前到達石盤村,金鰲山步道就從這里起始。步道約兩公里長,可直達山頂的金鰲寺。

“鰲”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祥獸。傳說為龍之子,外形龍頭龜身,雄鰲為金色,力大無比,善馱重物,古人樹碑立傳時,常將石碑立于鰲背之上,借助神力以保千秋。在科舉時代,新中狀元會高站殿階巨鰲雕像頭上迎榜,獨占鰲頭。

金鰲山山形像一只努力把頭伸進長江的巨鰲。從大濱路步道到達山頂,可見金鰲寺,正踞鰲首之上。

步道到達的第一站是近年新打造的景點“五彩梯田”。半山“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的碩大標牌,定好了調子。三月天晴,五彩菜花搖曳,桃李競相爭春,點綴其中。

金鰲山上有遠近聞名的兩口古井。

一口井在五彩梯田旁邊的長江石居民宿。壩子左角石壁下,石刻“狀元井”,二尺高八角井沿舊痕如皺紋,內壁呈圓形,幽暗井內深水清澈,常年不枯。傳說用狀元井水洗手潔面,不時飲用,必能文思泉涌,學業大進。

另一口井在金鰲寺的放生池邊,旁邊立碑“金鰲古井”。這是經過考古研究后找出位置后重新設立,真正的古井已經風化在時間的長河里了。

金鰲寺最初面積很大,清幽雅靜,很適合安靜讀書,古時候是巴縣著名的“讀書圣地”。在寺內古井取水研墨寫字,有“十載金鰲九進士”的記載。

小面體驗中心背后那個金鰲,鰲首所望的方向,很巧合正對不遠的茄子溪中學。許是得天獨厚被金鰲的靈氣浸潤,學校成績斐然。茄子溪中學1957年建校以來,歷經67年風云變幻,逐漸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學校蝶變為特色鮮明的聯招學校。

學校的李燕書記說話簡潔干練,對未來的規劃有非常清晰的思路。學校秉承“浩融術藝,相約成功”的辦學理念,堅持“簡單做人,極致做事”的價值觀,開放、質量、特色辦學,繼續深化與名校合作,實現把學校打造成重慶名校的目標。

校長王代光是典型的書生形象,儒雅內斂。茄子溪中學作為一所藝體特色中學,在重慶市五年美術聯考中,三次摘得桂冠,站在鰲首;體育生多次獲得全國射箭、拳擊比賽冠軍。

古道邊

我兩次慕名專程去走大茅峽古道。

小南?;疖囌靖浇拇鬄I路盡頭,過一個短隧洞,爬坡經過小南海水泥廠,到跳磴鎮蜂窩壩村。在蜂窩疊石的小茅屋小憩,再下到谷底,就進入大茅峽古道。

大茅峽是古時候的稱謂,長江切割觀音山形成峽谷,北岸是壁立千仞,形似利劍的金劍山,南岸怪石橫江,如層層堆積的書本,稱作“萬卷書”。江中有石頭像貓,作勢捕鼠,后稱貓兒峽。大茅峽與銅鑼峽、明月峽曾經并稱巴渝小三峽。

七月,室外暑熱難當。走進大茅峽古道,光線瞬間陰暗下來,一米見寬的沙土路面濕潤,兩邊開滿花朵的合歡樹在路頂搭了涼棚,像迎接凱旋的甬道。合歡花的白色繡球,不時在頭上碰一碰,又趕緊閃開躲進水嫩的葉里。有鋒利的巴茅長葉橫擋道路,這是不是大茅峽的來歷呢?

一個人在古道中穿行,仍會有一絲不安。在這些從久遠處活下來的植物中,不知道哪一朵合歡曾經觸碰過古人,也不知道哪一只手臂跨越千年,輕輕推開過路上的大茅。不安是短暫的,無數前人用雙腳開辟出來的古道,磨平了地上的凸凹,留給我們一條平坦的路。心情起落中,大約半小時后,爬上一個小坡,重新站在了光亮之處。再沿山腳行一段,到了古道的江岸。

撥開叢生的雜草,從小路去到最靠邊的一塊平地。外邊斷墻猶存,墻外枯木朽藤雜亂,遮擋住視線,只聞樹外風聲,不見江上舟楫。這就是大茅峽北岸的峽頂,站在峽頂,卻沒有下去江邊的路。只能通過立在旁邊的兩塊牌子上的圖片和文字,看個大概。

此處不遠有一大溶洞,名月亮洞,是民國時期兵工署第21兵工廠的武器存儲庫,洞口用混凝土澆筑,門高2米、寬1.5米。三線建設的時候緊靠崖壁修了樓房,平臺上四處可見的殘磚斷瓦,或為一體。成渝鐵路從山腰的隧洞穿出,通向下游的小南海。

月亮洞往下游不遠,金劍山崖下曾有一個王爺廟。傳說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10月,蘇軾等人從四川眉山順江而下赴汴京任職,舟行貓兒峽,見江水收成窄窄一束,遂棄舟上岸,去王爺廟祈求平安,并揮毫寫下“岷江一束”四字,后被廟中僧人用行楷陰線雙鉤自右向左橫刻崖上。由于年代久遠,風化嚴重,現僅有“岷江”二字可見。

長江厚愛大渡口,大渡口也沒有辜負長江。

深得渡口風韻的釣魚嘴音樂半島建設初見成效,在不遠的未來,“公園大渡口、多彩藝術灣”也將成為現實。

一條大濱路,走不完的風景線。

手機閱讀    |    返回首頁

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,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,99国产这里有精品视频首页